背部不平、高低肩、走路姿态改变,注意脊柱侧弯的这些“信号”
近年来,信号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越发常见。背部不平变注相关数据显示,高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,肩走并以每年30万的态改速度递增,脊柱侧弯成为继肥胖症、意脊近视之后,柱侧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信号第三大“杀手”。脊柱侧弯有哪些危害?背部不平变注如何及早发现并治疗?
病因不明 青春期女生发病率高
相关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,高低并以每年30万的肩走速度递增,脊柱侧弯成为继肥胖症、态改近视之后,意脊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柱侧第三大“杀手”。 “暑期来医院就诊的信号脊柱侧弯的孩子确实有所增多。随着脊柱侧弯科普教育的普及,学校体检、普通体检、父母的日常观察都能发现苗头,平时学习紧张,到了假期,很多家长都会有意识带孩子及时就诊。”北京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张学军表示。
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孩子年龄多数在8岁到15岁之间,10岁到13岁最多,最小的只有2岁多。“有一位小朋友的家长十分细致,他们发现孩子会走以后背部不平,1岁8个月时就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有脊柱侧弯,当时的弯度为38度。辗转来到北京儿童医院,孩子已经2岁2个月了,短短四个月的时间,弯度变成了43度,好在检查发现孩子的心肺系统、腹部脏器、泌尿系统、神经管等都没有受到影响,属于发现较早但病情较重的情况,医院采取了牵引下的石膏矫正,经过四次石膏矫正,目前的弯度已经控制在15度左右。”张学军介绍。
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目前并不明确,通过基因筛查,还没有找到明显致病基因。此病在女生中发病率更高,男生大概只占五分之一。“我们分析是否可能和孩子的激素分泌水平有关,但目前也只处于基础研究阶段,还没有得出结论。”张学军告诉新京报记者。
处于青春期和青春前期的少女、有不良坐姿站姿习惯,家长应有意识观察孩子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的风险。张学军介绍,脊柱侧弯的先兆症状就是背部不平和双肩不等高,走路姿态改变,出现这些症状时,就应该引起重视。在家中检查脊柱侧弯也十分容易,让孩子90度鞠躬,双手自然下垂,看后背是否左右齐平,发现问题及时就医。
脊柱侧弯要早发现早治疗
由于坐姿不正,总是往一边倾斜,小莉(化名)7岁左右被发现有脊柱侧弯,弯度在15度左右。经过北京儿童医院的随访治疗,11岁的小莉今年7月中旬来复查时,发现弯度有加重趋势,发展到约23度左右。因为马上要进入青春期,小莉身高增长会加快,脊柱不平衡也可能会随之加重,医生也在密切观察中。“目前,到了保守治疗的第二个阶段,除了核心力量训练,我们还给她加上支具治疗。”张学军介绍,在治疗过程中,重视和配合也十分重要,核心训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都会影响治疗效果。
脊柱侧弯不仅会对孩子的体型体态造成不良影响,如出现肩背部不平,胸廓的畸形,骨盆的倾斜,长短腿等,对心肺发育、心理健康也有不良影响。“弯度超过75度的重度脊柱侧弯会对心肺功能产生永久性影响,患者不能从事重体力运动,正常生活势必受到影响。重度脊柱侧弯即使矫正也只能恢复60%-70%,已经存在的心肺功能影响将会伴随孩子一生。此外,脊柱侧弯还会压迫、刺激脊髓产生腰背痛、疲劳等情况,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和生活。”张学军表示,家长们一定要关注孩子脊柱发育,发现异常,要早就医、早治疗。
“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,脊柱侧弯都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。我们主张能不手术尽量不做手术。所以,一定要及时发现,及时治疗。”张学军表示。北京儿童医院的一组病例情况显示,约35%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通过保守治疗能够达到治愈,50%可有好转能控制,没有效果需要手术治疗的仅为15%-20%。
弯度在15度以下的脊柱侧弯患者可以先做观察,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基础训练,如引体向上、俯卧撑、仰卧起坐、小燕飞、游泳等锻炼腰背肌肉力量。超过15度的脊柱侧弯就必须干预了。“青少年脊柱侧弯在40度以内,如果能够配合治疗,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。如果发现时弯度就比较大,而且进展很快,不可避免手术治疗。目前的手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,我们也希望大家不要害怕和抗拒手术。”张学军指出。
新京报记者 刘旭
(责任编辑:休闲)
- ·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进入收官阶段
- ·高盛:随着美联储继续大幅加息,日元短期内有进一步走弱的空间
- ·美新书曝特朗普曾为收购格陵兰岛谋划数月 想用波多黎各交换
- ·广东多地免费接种HPV疫苗,每年受益人群将超75万人!机构:二价HPV疫苗市场空间有望超百亿元
- ·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繁荣,88万亿市值澎湃中国新动能,A股公司总营收约相当于我国GDP的60%
- ·申万宏源证券换帅,“70后”刘健接棒储晓明成为新任董事长
- ·墨西哥利物浦百货收购Nordstrom的9.9%股份,成第二大股东
- ·存款利率下行影响几何?消费与投资需求将被推升
- ·大裁员大辞职:马斯克二十天推倒重建推特
- ·机构激辩“美元见顶论” 资金瞄向全球资产“性价比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