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
文|孙小婷
4年前,光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日报人信刘本良博士,在一档求职节目中,亿年提出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。薪研但他没想到,究冷自己的核聚何故事有了后续。
近日,光明有媒体称,日报人信刘本良的亿年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,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,薪研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,究冷年薪1.2亿美元。核聚何消息一出,光明网上一片哗然。日报人信后经本人回应,亿年这是一则假新闻。
从被拒到被挖,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,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,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,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一种投射。
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,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,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“不明觉厉”——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,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。否则,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.2亿,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。
另一方面,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、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,也是长期以来舆论浸淫的结果。
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、科幻作品层出不穷,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,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,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舆论场里科学、科普、科幻、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,真假声音混杂。
前几年,网友那句“遇事不决、量子力学,解释不通、平行时空”的调侃,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。造成的结果就是,披上“科学外衣”便被“另眼相看”,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读、量子面膜,是舆论的产物,也是对这类“科学叙事”的不断强化。
再看这则新闻,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,致力于研究“冷核聚变”和发明一种“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”的5号电池。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,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“水变油”,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,但到了假新闻里,就被直接夸大为“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的超级电池”,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,以及正确、理性科学观的缺乏。
然而,这种“盲信”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,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,这类科学叙事,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。续写的结局,总结起来就是“埋头研究,然后一夜暴富”。而现实中的他,“从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,研究的方向是算法,去年转到业务部门,因为完全不懂业务,所以再次离职”,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——显然,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,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“逆袭光环”里,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,并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思考如何减少舆论场中的“伪科学叙事”,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、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,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,相互联动。在科普之路上,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理性读者,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维护科学严谨性的科研人员。
(责任编辑:娱乐)
- 居民投资理财行为报告:23%的基民能接受1年以上亏损,对基金经理关注度显著下降
- 一盒炸鸡热量竟超1天所需 韩国要求标注卡路里
- 大族激光激进分拆术:一场大规模为管理层造富的阳谋
- 【金融街论坛】Visa公司副总裁张兆阳: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
- 冲上热搜!百万粉丝网红店翻车,30余人被抓!背后猫腻揭秘
- 美联储11月会议纪要即将出炉 市场聚焦利率峰值信号
- 增长点不明确?爱奇艺连续三季度运营盈利但难掩会员收入下滑
- FTX投资损失1.5亿美元,红杉资本罕见向投资者致歉
- 交通运输部:大力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应用
- 美国突发!10人死亡,拜登刚刚发声!这国突然大幅加息,啥情况?英国罕见动作!危险警告:接近核武器级
- 小米Q3仍未回到正常增长轨道,王翔:高端战略速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
- 全国首个空客飞机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航班启航
- 三大航密集表态,继续增加
- 网友吐槽当地一家建行每月只上2天班,银行:是个服务点 业务比较少